投行化的腾讯没有创新者的梦想
2018-05-13 17:14:33
  • 0
  • 0
  • 0

投行化的腾讯没有创新者的梦想

最近的腾讯并不平静,无论是《腾讯没有梦想》一文中对其创新的质疑,还是来自今日头条的冲击都给这家科技巨头带来了诸多困惑。但无论是关于「腾讯有无梦想」的争议,还是马化腾与张一鸣关于抖音的口水战,说得其实都是一件事,那就是以产品著称的腾讯,突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知道如何创新了。

投行化的腾讯,实则是丢掉了产品创新基因

这些年,腾讯或许是因为游戏上太过成功,或许是因为流量变现的生意太好做了,以至于除了微信和爆款游戏外,腾讯竟再也没有认认真真再做出一款好的产品。在当年轻人的社交偏好越来越偏向图片社交和视频社交的关键转型期,如今的腾讯以无力应对来自新晋对手今日头条的冲击。

2011年初,在一次讨论「什么是腾讯开放能力」的总办会上,马化腾让与会的16名高管,每个人在纸上写下他们心目中的腾讯核心能力,总共得出了21个答案。最后定下了两个核心能力:一个叫作资本,一个叫作流量。对这家产品驱动的公司来说,或许眼下的困局在当时就已经注定了。

这种对外部投资的依赖也严重影响了内部创新。当然腾讯社交和游戏依然强劲,但其他团队战斗力、创新力都因此出现很大退化。不妨试想这样一个画面,腾讯做小视频的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准备撇大招,突然收到腾讯新闻的弹窗说,腾讯宣布投资快手并成为其大股东,他们会怎么想?

这几年,腾讯一直是内容+链接战略的核心,但在核心战场却不断失守。即便是已经在市场取得成功的腾讯视频和腾讯音乐,也更多是依靠腾讯所具备的垄断优势,其在产品美誉度程度则远远不如竞争对手爱奇艺和网易云音乐。腾讯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之后,整个公司却忽略了信息流和短视频,以至于今日头条已成最大威胁。

从抄袭到投资,腾讯的本质其实从来没变

8年前,一篇《狗日的腾讯》掀起了对腾讯的口诛笔伐,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腾讯的内部变革。8年后,一篇《腾讯没有梦想》再次引发对腾讯的质疑,而这次的焦点放在了腾讯投行化的隐忧之中。

在《狗日的腾讯》之前,腾讯的产品基本逻辑是,看谁的产品做得好,就去“微创新”谁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腾讯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流量对原创者进行碾压,以至于「腾讯抄你怎么办」成为中国互联网所有创业者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产品思维下,只有对被收购企业进行绝对控制,才能控制被收购企业的产品。为了将产品体验做到最好,腾讯啥都是自己干,到后来马化腾发现,有些东西并不是腾讯所擅长的,不是有了巨大的流量就一定能做好。

这种「微创新」的做法引起了一片骂声,在马化腾反思为什么没有朋友后,腾讯彻底走上了开放生态之路,而投资也逐渐开始成为腾讯最重要的发展路径。至于那些被腾讯发现的公司可能也不敢不从,毕竟没有一个创业者能够接受被腾讯封杀的危险。

腾讯的核心能力是资本和流量,其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两者展开。再看看腾讯目前的动向,从以往的把流量灌入自家产品到现在不断入股各种企业为他们导流,利用自身的放大效应,为这些企业增值,再从投资中获利。

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腾讯总是可以敏锐地发现那些交易最活跃、成长最快的公司,而腾讯要做的是,确保潜在颠覆性机会尽可能出现在自己视野,并且尽早被发现,以投资形式与自己产生关联将其迅速做大,这样才有可能在互联网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安全。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经济生活,也在深刻地影响投资领域。在全新的时代,流量资源已经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谁掌握流量,谁就成了互联网上的“土地所有者”,或者说是一条“高速公路”。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玩家,要种地就得交地租,要开车就得交买路钱。

在这个时代,不仅真金白银可以换得股权,流量更可以换股权。这是腾讯得以快速扩张其投资版图的最大秘密。美国红杉基金一篇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就曾揭示,其投资的一家年轻内容公司的创始人担心拿了腾讯的钱可能会失去独立性,但最后发现,如果不允许腾讯投资,腾讯旗下的微信这个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平台,可能就会永远关闭这款产品,这个代价要远高于拿腾讯的钱而丧失独立性。

腾讯身处产业链上游,所有的已投企业如果做得不好,对它这个投资机构而言不过是概率上的损失,但已投企业一旦做得好,腾讯因为扼住了上游的流量和数据咽喉,随时可以和已投企业谈分成,至于怎么分,腾讯具有绝对的主动权。

锋芒毕露的投资布局,却忽略了本初的目的

这两年,腾讯的投资布局锋芒毕露,截至目前,腾讯借助投资已经渗透到出行、医疗、教育、金融、零售、O2O等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垂直领域。实际上,最近两年腾讯最大的惊喜就是在投资方面收获颇丰。

裹挟着微信带来的流量和资本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腾讯在互联网行业所向披靡,四处收购,构建庞大的帝国,一家独大。而资本的撒网也换来高收益,仅凭众安保险、搜狗、阅文、易鑫集团4家公司上市就为腾讯带来至少441亿元的回报。

前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电商控股公司CEO吴宵光认为:「重新走一遍,投行化打法也没有错,没有一家公司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超级公司谷歌、Facebook、苹果也不过就是做好一两样事。微软现在也回来了,不也是把无关的事砍掉,聚焦做好操作系统,企业服务,office,云。腾讯未来能做好微信(开放生态,OS化)、游戏、内容、支付,已经很不错的了,加上外面还投了一堆牛逼公司,其实没想象那么糟糕」。

但从行业观察者角度来看,腾讯做的完全不像一个科技巨头,而更像是一个投资银行。纯粹的财务投资比重在腾讯日渐扩大。这些项目的特征足够明显: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短期预见不到与业务联动的可能,也无关战略价值。而腾讯的投资策略,从本质上来看也更多是一种防御而不是进攻。

事实上,从当年激进地抄袭,到现在阴柔地防守,如今的腾讯已无法承受失败。即使是投资,腾讯的倾向也往往是买下整个赛道。

财经分析师liupc看世界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由于腾讯的投资大部分都是以参股而非控股的方式展开,而每一家被投公司都将数据视为自家的核心资产,整合门槛会远远高出阿里系通过并购控制的公司。这一点可能会导致腾讯在下一个时代的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

对比中国互联网投资最多的另外三大科技巨头,阿里主攻投资零售和物流,百度选择在人工智能领域加码,至于小米则通过投资构建智能硬件生态,我们会发现腾讯似乎很少将所投公司的技术能力和资源与自身产品服务相结合,而那些被收购的公司也极少会渗透到腾讯产品的生态链中。

在《腾讯没有梦想》引爆朋友圈之后,许多为腾讯辩护的人强调,如今的腾讯掌握了流量和资本这样的生产要素,做一家投资公司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水电煤茶,本身就是腾讯最明智的选择,能够连接一切也可以孵化一切,而也这反应了腾讯清晰的战略。

但问题是如果核心的社交和内容业务遭遇打击,这对腾讯的打击绝对是毁灭性的。其实腾讯流量和资本驱动倒是没有问题,进行大量外溢投资也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如果社交和内容被别人抄了后路,流量的基础彻底没了,那这个策略就真的有大问题了。

今天的腾讯作为一家投资公司的属性正在逐渐超过它的主业,但伟大的科技公司,真正的根基在于伴随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持续进化的组织生长能力,失去了创新和对外扩张的驱动力的腾讯,或许此时急需一场3Q大战之后再一次自我进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