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外卖首战告捷,跨界背后的大象起舞
2018-04-12 21:48:58
  • 0
  • 0
  • 0

滴滴外卖首战告捷,跨界背后的大象起舞

4月9日,在经过八天的试运营之后,滴滴外卖正式在无锡上线,而据滴滴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当日订单达33.4万单,跃居当地市场份额第一名。半路杀出的滴滴外卖能否在趋于成熟的外卖市场上掀起波澜?这个问题也有了最终明确的答案。

滴滴外卖首战告捷,跨界背后的大象起舞

凭何能弯道超车?滴滴外卖的降维落地

在滴滴外卖进入无锡之前,这座城市已经有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大巨头,但为何滴滴外卖仍能杀出一条血路,这可能要追溯到外卖的本源上来。

在经历了残酷的补贴大战后,外卖市场如今只剩下腾讯扶持的美团和阿里扶持的饿了么,两大巨头谁也没办法奈何得了谁。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外卖作为配送服务已经极其标准化,商家的订单来自哪家外卖平台以及消费者在哪家平台订餐,其实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最后只能演变成谁补贴多,谁就能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尴尬局面。

但对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滴滴外卖来说,情况可能却并不是这样,在程维的朋友圈发声中,有这样一句话:「滴滴希望打造A点到B点极致效率的运输网」,而这正是滴滴进入外卖市场的底气所在,因为相比「运送物」的外卖平台来说,滴滴所构建出来「运送人」的网络远比前者更为复杂。

滴滴外卖首战告捷,跨界背后的大象起舞

路径规划和ETA(预估到达时间)两项地图技术则是滴滴实现最优匹配的关键,根据滴滴出行研究院副院长叶杰平介绍,通过对海量的用户行驶数据进行挖掘和学习,滴滴可以围绕最低的价格、最高司机效率和最佳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毫秒级算出A到B点的最优路径,如今这项技术也被用在了滴滴外卖平台。

我们都知道滴滴切入的网约车市场是「运送人」,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这种需求都是动态变化的,滴滴不仅需要时刻匹配这种双边需求,还需要结合周边的路况提供最优解,而外卖平台的调度相对来说是静态的,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处在固定的场所之中,其调度的精细程度显然更小。

很显然从系统调度和服务管控上来看,滴滴打车的平台中有着更高阶的调度难度和服务管控能力,打车作为整个技术的顶层,可以不断向技术难度更薄弱的下游进行覆盖,而反过来的逻辑则无法成立。所以当滴滴进入外卖市场时,这其实就是一种降维攻击,滴滴的调配能力也就很快体现出来了。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这种能力,我们知道订餐服务已经非常标准化,这个时候谁送餐更快,可能谁就将会占据主导优势。在用户产生订餐需求后,滴滴能够提供比其他外卖平台更快的提供调配最优解,例如让距离商家最近的外卖小哥尽快取餐,然后为外卖小哥提供一个最快且不堵车的路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到达用户快了几分钟,这其实是用户体验的一种升级。而对商家和外卖小哥来说,单位时间里送餐的效率变得更高,收入自然也会得到改善。

也就是说,滴滴外卖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且商家和外卖小哥能获利更多的三方获益的平台,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当天就跃居当地市场份额第一的关键所在。

外卖只是开始,滴滴的野心在于服务场景

自2012年成立以来,滴滴就一直围绕出行领域进行深耕,如今其更是已成为覆盖快车、专车、顺风车、拼车、巴士、共享单车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纵观滴滴的发展逻辑,其每一次布局都意在增强其出行属性。

这种扩张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用户需求的不断细分和个性化,而在滴滴已经覆盖几乎所有出行场景后,这家公司势必更深一步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生活场景,一方面在出行的基础上融入丰富的服务概念,这可以显著提升滴滴的估值,另一方面也能让滴滴面临竞争对手冲击时具有更强的护城河。

滴滴外卖首战告捷,跨界背后的大象起舞

但想要完成从出行到服务的用户认知,这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用户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而外卖却是一个经过验证通过适量补贴就可以搅动的市场。在经历过「外卖三国杀」的洗礼后,用户已经养成「叫外卖」的习惯。如今滴滴外卖虽尚处于一个逐渐让用户认知和接受的状态,但正如当年,美团饿了么对的补贴一样,滴滴完全可以通过补贴迅速抢占市场。

事实上,历史经验也完全证明打车平台进入外卖领域是可行的。滴滴出行在全球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Uber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功,截至2017年12月31日,UberEatsu已经在全球200多座城市上线,该业务至少在其中的 45 个实现了盈利。在去年第四季度,UberEats为Uber贡献了超过11亿美元的收入,出行和外卖的结合潜力可想而知。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出行必定关联着具体场景,谁也不会漫无目的的兜风。「滴滴一下」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前可以叫车,现在则可以叫外卖,未来自然也可以通过滴滴预定酒店和餐厅。换句话说来滴滴涉入本地生活服务,其实从一开始就不用担心随后的转化与留存。

从这个逻辑推演,滴滴完全可以利用庞大的用户数据,提供极致化的关于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例如滴滴可以凭借海量的用户出行数据,为用户安排一整天的出游安排,一键预定「打车-景区-餐厅-电影-酒店」,成为全球化智慧出行的深耕者。

而从长远角度看,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市场,即使外卖如今已极其普遍,目前占整体餐饮市场的比例仍然不高,这一万亿级市场仍然可以容纳多个百亿美金的上市公司。所以滴滴外卖在我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实则是滴滴给市场透露出的信号,那就是滴滴想要做的是彻底打通出行和本地生活服务场景。

从出行到服务,滴滴的未来会更好吗?

滴滴从出行切入到服务,美团从服务切入到出行,两者出发的逻辑其实是相似的,那就是打车和到店消费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闭环,出行场景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到店消费,而到店消费也往往需要出行。

美团的根基在于本地生活服务,出行是本地生活服务的其中一环,所以美团做打车是弥补自身的神态,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到店—出行—消费」。先有到店的需求,然后才有打车的需求,最后完成消费的闭环,换句话来说美团布局打车业务的目的在于为到店消费实现引流。

滴滴外卖首战告捷,跨界背后的大象起舞

而滴滴则刚好相反,出行市场是整个滴滴帝国的基石,滴滴做外卖或者进入本地生活服务,那是因为用户的出行场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本地生活服务相关,例如我们约好和朋友聚会,用滴滴叫车往往输入的就是餐厅的名字。换句话来说,滴滴构建出的是一个「出行—到店—消费—出行」的闭环,这和美团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出行即已发生,用户接下来肯定需要消费,布局本地生活服务可以说是顺利成章。

O2O的本质是「2」,也就是移动,既可以是用户的到店消费,也可以是反向供给方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但无论哪种形式出行都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掌握了出行数据,滴滴上可以叫车、叫人、叫商品、自然可以叫服务,最终所有的O2O,都会被滴滴替代或整合。

记得滴滴总裁柳青在此前接受科技杂志《连线》采访时曾表示,滴滴能够战胜Uber的原因是,在竞争的过程中,滴滴没有分心,没有失去对自身业务发展的专注力。“赛道很长,你要全力奔赴前面的冲刺线,不必要总是张望身边的对手。”

企业是否进入一个新业务,一个最重要的参考标准那就是新业务与企业原有核心能力与资源的匹配程度,越是匹配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出行到服务,这即是滴滴能力的自然延伸,也是构建出行生态帝国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这或许正是我看好滴滴进入本地生活服务的原因所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